一个眼看就要到手的订单,最后的呼吸往往悬在两个点上:价格,以及比价格更要命的,付款方式。价格决定了这单生意我们能赚多少辛苦钱,而付款方式,则决定了我们是安稳地赚钱,还是提心吊胆地把货送进一个未知的深渊。我们当然知道什么T/T预付最安全,但客户接不接受,又是另一回事。那是一场不见硝烟,却足以让几个月的努力灰飞烟灭的心理战。

我永远记得那个客户,样品测了,价格磨了,一切都朝着签合同的方向走。直到我们聊到付款方式,气氛瞬间凝固。他坚持100%即期信用证,而我的底线是至少三成定金。僵持不下时,我搬出了那句最不该说的话:“抱歉,这是我们公司规定,也是行业惯例。” 邮件发过去,几分钟后收到回复,至今我都记得那种冰冷和决绝:“不需要你教我做生意。我们公司也规定必须用L/C,既然如此,合作无望。再见。” 之后,人间蒸发。

他至少还回了一句“再见”,更多的客户,在听到“公司规定”这四个字时,连沉默的道别都懒得给予。

「公司规定」,是最无力的盾包

我们总在谈判陷入僵局时,下意识地把“公司规定”或者“行业规矩”当作盾牌举起来,以为这是坚不可摧的最后防线。但我们都忘了,在客户眼里,这恰恰是最无力、最缺乏诚意的托词。它传递的潜台词不是“我很专业”,而是“我词穷了”“我不想再为你争取了”“我懒得跟你解释背后的逻辑了”。

尤其是在这个买方市场里,客户手握大把选择权,他为什么要为一个强硬的“规定”买单?这面盾牌非但保护不了我们,反而像一堵墙,瞬间隔开了双方建立信任的可能。生意场上,没人喜欢被硬邦邦的规则教育,人们只愿意为那些让他们感觉被尊重、被理解的方案付费。把规则挂在嘴边,本质上是一种沟通上的懒惰,甚至是一种傲慢。

把选择权交出去,把主动权拿回来

那么,当付款方式成为横亘在订单前的最后一道坎时,我们该怎么办?聪明的外贸人从不执着于单点突破,而是学会了搭建一个让客户自己走进来的场景。与其说“你必须接受我的方案”,不如说“这里有几个方案,你看看哪个对你最有利”。把选择权巧妙地交到客户手上,主动权反而会回到我们这边。

比如,你可以设计一个阶梯式的报价。100% T/T预付,是一个最有吸引力的价格;即期L/C,价格上浮2%;远期L/C,价格再上浮一些。然后把原因解释给他听:因为预付能让我们提前锁定原材料成本,规避汇率风险,省下的钱,我们愿意直接返还给你。客户会自己去算那笔账,是为了资金流多付一点钱,还是为了省钱选择预付。无论他选哪个,我们都是赢家。

又或者,当客户对货期要求很急时,这就是我们最好的筹码。你可以坦诚地告诉他:“如果您用信用证,光是银行流程就要好几天,我们产线上还排着好几个已经付款的订单,您的货期肯定来不及。但如果您能接受T/T,我立刻去跟老板申请,把您的订单插到最前面,保证能赶上最早的船期。”这时候,付款方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条款,而是和他最关心的货期牢牢绑定在了一起。

有时候,示弱比逞强更有力量。坦诚地告诉客户,工厂最近投入了新生产线,资金压力比较大,所以公司推出一个短期优惠,任何愿意T/T付款的客户,我们都愿意在底价上再给一点折扣。这不仅解释了你坚持预付的原因,更侧面展示了公司的发展和潜力,客户会觉得你是一家有规划、在成长的公司,值得信赖。谈判的本质,从来不是技巧的对决,而是人心的博弈。

我们在这个行业里待久了,都会变得越来越安静,越来越不喜欢那些虚张声势的东西。比起那些生硬的“规定”,客户更想看到的,是一个活生生的人,在努力为双方寻找一个公平且体面的合作方案。生意当然是为了赚钱,但能长久做下去的生意,靠的绝不仅仅是钱。